以影像力量助力56个民族的孩子健康成长

2022-11-29  阅读数:

      ■ 本报记者 王勇

      一起向未来,这张立意好。”“这张有点批判现实的意思。”“撒拉族婚礼,喜庆。”“朝鲜族民俗表演,视角变化很多,跳起来瞬间抓的好。”“牦牛这张的色彩挺好的。”

      日前,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22全国青少年“民族之光”摄影展评选会上,好评之声不断传来。来自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北京公益摄影协会等机构的摄影家们,正在对参展摄影作品进行点评。

      让摄影家们着迷的这些照片,并不是专业摄影师的作品,而是出自偏远乡村56个民族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甚至还有学前班的孩子们。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让乡村孩子学习影像艺术

      据北京公益摄影协会主席许洪绪介绍,本届“民族之光”摄影展的主题是“光影逐梦,发现之美”,展览作品为工程71所校区、56个民族光影助学班学生所创作。

      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发起于2016年,旨在通过影像艺术为偏远地区的乡村学生开启发现美的眼睛,提升艺术审美和修养,去记录身边故事,发现百姓生活之美、中华民族之美,为促进乡村人才培养、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影像艺术,即使对城市孩子来说也不容易,何况是偏远乡村。项目发起后,如何寻找受助学生、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摆在许洪绪和北京公益摄影协会面前的难题。

      首先,受助对象被确定为少数民族相对比较集中的偏远地区的乡村学生。

      项目团队走进大山,走进学生家中,开展专题调研;与当地教育局、文联、摄影家协会沟通,听取各方意见。最终,与当地文联、教育局、摄影家协会、学校达成共识,建设全国光影助学工程校区,确定受助学生。

      “受助学生要满足三项条件,第一是品学兼优,第二是思想积极、追求进步,第三是喜欢摄影,有艺术天赋。”许洪绪强调。

      其次,项目在给受助学生提供摄影器材的基础上提供专业教学课程。

      项目在每个校区捐助成立了一个光影助学班,同时建立了一个网上空间课堂。由本地摄影家组成的公益大使团队负责教学辅导,同时为每个班配备一名热爱摄影并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做指导老师。

      “我们为参加光影助学班的同学们,免费提供相机和教学器材,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摄影专业课程。”许洪绪表示。

      各校区的公益大使利用每周兴趣课时间进校园给孩子们上摄影理论课,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光圈,什么是感光度,什么是快门,如何构图……双休日、节假日则和学校共同组织学生走出去进行创作——创作课采取一对四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协会每个周六晚上,还会利用视频号开展“光影微讲堂”摄影讲座,充分利用孩子们空闲时间进行辅导和教学。

      再次,以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受助学生的学习成效不断提升。

      一方面,推动受助学校把摄影专业课列入本校的校本课程;一方面,协会专门设立了教学部、学生部、信息部、组联部、展览部,落实学籍管理、信息管理、教材研发、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

      教学部对各个县区公益大使进行上岗前培训和教学跟踪指导,受助学生除了日常接受专业老师的点评之外,每年需要分四个学期提交作业,教学部会组织摄影师点评打分,并记入个人学习档案。

      第一个三年初级摄影教育课结束后,进行综合考试和综合评定,对合格学生给予颁发结业证书。学生考上高中或大学之后的第二个三年,项目会利用远程网络教育继续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记录身边的美好故事

      在学习摄影艺术的同时,项目鼓励受助学生以摄影的形式去发现和记录身边的美好故事,并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传递正能量,记录乡村振兴的演变过程,留存民族文化符号,拍摄时代记忆。

      “我们创办光影助学工程,不是以摄影、创作、获奖为目的,而是通过照相机镜头让孩子们精准发现身边的美,因为孩子们身边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许洪绪强调。

      在公益大使的引领和指导下,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拍摄农民下地干活的劳动场面;走进街头巷尾,拍摄百姓生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画面;走进非遗传承人家中,记录民族传统艺术;疫情期间,封闭在校园中的孩子们拍摄校园故事、抗疫经历。

      “作为摄影人,有责任去影响和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记录身边的故事,传递家乡的变化,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传递善良和文明,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激发正能量,通过影像去表达思想意识,展现对生活的态度。”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北京公益摄影协会总顾问朱宪民对此十分认可。

      孩子们用相机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形成了一幅幅美好的纪实摄影作品。为了激励他们,项目还每年组织全国青少年“民族之光”摄影展,增进他们与社会的交流。

      “当许洪绪校长拉着我和奶奶的手一起来到我的作品前并向奶奶介绍我的作品时,我第一次见奶奶这么开心,笑得合不拢嘴。奶奶一边看我的作品,一边跟许校长交流,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清楚地知道奶奶流下的是高兴的眼泪、幸福的眼泪。”光影助学工程11校区水族学生蒙春德对当年自己参加都匀石板街影展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一个小小的相机能够带动孩子们关注、热爱家乡,发现家乡特殊的美、人性的美,也让孩子们建立了信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李树峰强调。

      自项目实施以来,摄影展已在北京、天津、青海、贵州、海南、安徽等地举办六届,规模越来越大。2022全国青少年“民族之光”摄影展征集到作品达到18560幅,内容涵盖校园生活、身边故事、民俗文化、美丽乡村、百姓生活等多个方面,真实反映了民族融合、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作品已经在2022年北京国际摄影周和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官网线上展出。

      “孩子们拍摄的照片有深度,有温度,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让人非常感动。”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表示,“摄影展不仅为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也打造了一个民族青少年进行文化交流平台,在促进民族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让学生们拍摄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传播出去,项目与各大摄影组织积极联络,同北京国际摄影周、丝路国家青少年摄影展等国内重要影展影赛建立合作,设立光影助学作品展区。摄影作品在各大赛事斩获奖项,为同学们增加了的信心和力量。

      “孩子们的摄影作品多次参加丝路国家青少年摄影大展,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希望今后北京公益摄影协会继续组织孩子们积极参与。”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建琪表示。

      为了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

      经过六年的努力,项目已在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少数民族相对比较集中的70个县建立了71所光影助学校区,通过开展助学课堂、校园摄影展、研学活动、光影故事汇等多种活动,在118名摄影大咖、428名公益摄影师孜孜不倦地教导下,培养的学生已经达到1686名。

      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摄影技术,在他们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项目帮助他们培养了发现美的眼睛,提升了审美能力,形成了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爱自己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光影助学工程的立足点,不是以培养摄影家为主要目的,我们以培养偏远地区人才为宗旨。”许洪绪强调。

      “感谢全国光影助学工程,感谢许主席和公益大使们,让我找到了一个正确人生的方向,走上了属于我自己的路,我相信我的人生会更有意义!”辍学后在许洪绪和项目的帮助下重新就读并最终考上大学的王鑫激动地说道。

      截至今年9月份,已经有232名受助学生参加高考,考上大学的有228名,4名学生选择了复读。其中7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28名大学生已经毕业,在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就业创业指导部的协助下,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动项目的发展,2022年,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支持下,“光影助学”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微公益等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发起了筹款。

      “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爱心企业,关注光影助学,助力孩子们的成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名誉主席刘合院士表示。

      “我们会在大家的支持下砥砺前行,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力争在2026年实现全国光影助学工程百所校区、万名学生的建设目标。”许洪绪强调。